推荐您访问易车国际站
Visit the BitAuto International website for more exciting content
添加图片
这两年大家一次又一次看到类似的悲剧,很多时候,当车门被撬开或者窗户被砸开,里面的乘客已经被烧到重伤了,要么就是,烧到人无了,车门都还没开,对于那些努力施救的热心路人来说,也是巨大伤害,明明伤者就近在眼前了,却没有办法挽救生命,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遇难。
悲剧见多了,大家难免会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车祸之后会打不开门。
明明在国标《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里就要求:时速50的车辆碰撞过程中,车门应关闭但不锁止。另一则国标《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则规定:车辆在碰撞试验后必须能够打开足够数量的车门,以便乘员能够正常进出。而且大家熟悉C-NCAP碰撞测试也要求:碰撞发生后无需使用工具就可开启车门。
这里面涉及到了三个车辆设计制造的问题。第一,车身的强度是否足够维持门框的形状;第二,车辆的弱电系统是否有安全冗余;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车辆自动解锁系统设计是否合理。
第一点好理解,如果门框或者车门本身发生了大幅度的扭曲,那么门就会被卡在里面,无法正常旋转,针对这个问题,现代汽车广泛采用了不同强度的材料,来组装出多段式吸能结构,比如说前纵梁、后纵梁设计为 “褶皱式” 结构,碰撞时通过变形吸收能量,减少传递到座舱的冲击力,而座舱本身采用高强度钢材构建坚固的笼型,就能在碰撞中尽量减少形变。
至于第二点,大家可能看弱电系统有点迷糊,其实这玩意就是我们熟悉的12V小电瓶以及它的附属电路。我们车内大部分用电器,从中控屏到座椅到车灯,还有车辆的落锁系统,都是用12V电瓶驱动的,哪怕是新能源车,其动力电池的电压是非常高的,无法直接利用,还是需要小电瓶来降压,为车内供电。
一般来说,车辆达到一定时速,车门就会自动上锁,让门把手失效,以防车内乘员意外开门或者被外面的歹徒拉开。但是到了车祸里,上锁的车门又会妨碍逃生和救援,所以车企会内置一套应急程序,当传感器检测到了碰撞或者是气囊炸开,就会随之自动解锁车门。完成这个过程,需要12V电瓶和电路在碰撞后依然保持完好。
然而,众所周知,这个电瓶,一般是放在前机舱里面,要是你撞得特别严重,机舱已经溃缩成一团了,电瓶自然也报废了,此时就可能出现无法解锁的情况。还有一些车则把小电瓶从前面挪到了后备厢,这样可以解决正碰撞的问题,但后部追尾又会碰到一样的问题。
所以,现在已经有车企使用了非常简单粗暴的方法,把12V电瓶放到乘客的座位底下,直接一前一后布置两个电瓶。
不过小电瓶并非决定车门是否自动解锁的唯一因素,这就要说到第三点了——车辆自动解锁系统设计。解锁车门其实并不需要消耗太多的电力,只要车企愿意花成本,在解锁系统中,添加一块备用的储能电容,向车门提供半秒、一秒的短暂供电,就可以在12V电瓶受损的情况下正常解锁。
除此之外,传感器的布置和算法也很重要,车企通常会在车头、B柱、车门等部分安装小型的碰撞传感器,通过侦测减速度或者挤压来判断车辆的撞击强度,这套系统并不完全可靠,因为要兼顾低速碰撞不炸气囊的要求,确保维修经济性,标定非常复杂,在实际碰撞中,常常会出现车辆报废而气囊一个不弹的窘状,车企往往解释为,没有撞对位置,传感器不触发。这种情况下,车门解锁系统自然也收不到信号。
所以结论是,碰撞后车门无法解锁只有三种可能性,碰撞的时速超过车身的承受能力;12V小电瓶和相关电路受损;车辆自动解锁系统设计不合理,三者必选其一,或者同时碰到多种。
如果不幸出现了无法自动解锁的问题,外部很难打开,特别是现在很多车采用隐藏式门把手,连掰都不知道从哪下手,只能靠着乘客从内部使用机械开关来解锁车门,而这又带来了悖论,比较严重的车祸之后,乘客不是重伤失能就是陷入昏迷,完全指望他们自己开门,纯属拿人命开玩笑,这就是悲剧频发的根本原因。
你要说能不能解决?其实都是加钱可以搞定的事,但车企本身肯定不愿意承担这个成本,如果转嫁给消费者的话,又会失去价格优势,所以大部分车企都倾向于满足法规即可,国标要求的碰撞速度只有50km/h,而且撞击都在几个固定位置,100%重叠,40%重叠,要做出好成绩其实并不难,成本也低。
大家要记住一句话,汽车安全,本质上就是应试教育,得出来成绩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