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何小鹏:小鹏依旧是智驾天花板,甩开大部分友商两代 | 智车星球


小鹏汽车520 AI DAY上,「首次」是一个出现的高频词。

比如,国内「首个」量产上车的端到端大模型;行业「首个」将AI技术全面应用于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AI天玑系统;「首个」“全城大语言模型”;行业「首个」量产的“点到点”超长记忆智驾;全球「首个」量产免遥控离车泊入/迎宾出库功能……

“我们甩开大部分友商两代,而且甩开的距离会越来越大。”在这一个个「遥遥领先」的背后,何小鹏想告诉人们,小鹏汽车,依旧是“智能驾驶的天花板。”

依旧能打

本届AI DAY,小鹏正式发布国内首个端到端大模型:神经网络XNet+规控大模XPlanner+大语言模型XBrain。

具体来看,XNet采用行业首个量产2K纯视觉占用网络,超过200万个网格的密度,使感知范围提升2倍,面积可达1.8个足球场大小,能够精准识别50+个目标物;

XPlanner就像人类的小脑,通过海量数据时刻训练,使得驾驶策略不断向拟人进化,在驾驶时前后顿挫可减少50%、违停卡死减少40%、安全接管减少60%;

而XBrain架构的引入可以让车辆在复杂甚至未知场景的泛化处理能力大幅提升,自动驾驶系统能够认识待转区、潮汐车道、特殊车道、路牌文字,秒懂各种令行禁止、快慢缓急的行·为指令。

同时何小鹏还宣布,“到2025年,小鹏汽车将在中国实现L4级智驾体验。”

「国内首个端到端大模型」,「驾驶策略拟人化」,「L4级智驾体验」,从何小鹏给出的这些关键词不难看出,随着特斯拉FSD进入中国的时间一步步推进,小鹏急于让行业明白,它依旧是领先于国内其他厂商,可以和特斯拉并驾齐驱的存在。

事实上,如果放在几年前,「智能驾驶天花板」的头衔,起码在中国,小鹏赢得毫无争议。

2019年,小鹏推出首款车型G3,实现了全球首个可遥控全场景泊车;2020年,小鹏发布高速NGP功能,于2021年在p7上量产搭载,并且推出融合高精地图的SR模拟显示;同一年,小鹏还发布了首个不依赖于停车场改造的“最后一公里”记忆泊车功能,同时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车型P5也正式上市。而到2022年,小鹏又开放了业内首个量产城市NGP试点,并宣布到2024年,随着无高精地图能力的释放,XNGP将落地约200个城市。

在从0到1的阶段,各个厂家对营销话术的使用还没那么“6”,「首次」的含金量也更高一些。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小鹏在那些年的创新与坚持,的确在很多层面引领了行业的发展方向,甚至建立了标准。而再回看这几年来小鹏辅助驾驶系统的升级与迭代,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格外扎实。

2022年初,李想在年终总结微博里写道,“过去的2021年,理想汽车在技术产品交付层面一个重要变化是智能驾驶。”经过对智能驾驶研发的大力投入,理想成为全球第三家具备完整NOA和AEB全栈自研能力的品牌,“之前的是特斯拉和小鹏”。

那几年,「特斯拉和小鹏」,几乎是人们谈起「智能化」的唯二对象,他们是行业的标杆,也是智能汽车最具象化的体现。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方玩家相继入场,眼花缭乱的功能开始堆砌上车,「除了特斯拉就是小鹏」的「印象」也在慢慢被冲刷。

在今年的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余承东就公开表示,“过去在智能泊车、智能驾驶方面,国内车厂做得最好的是何小鹏,但是华为来了以后,要改写这个行业,我们的ADS高阶智能驾驶被公认为用户体验最好的。”

巧合的是,发起battle的华为,也于不久前推出了端到端大模型——ADS3.0。在华为的技术方案中,GOD大网负责感知,PDP一张网实现预测、决策和规划。

在ADS3.0的加持下,华为展示出的功能同样“不明觉厉”,比如在决策控制方面,其目标复杂路口的通过率高于96%。主动安全能力方面,在AEB刹车距离不足的场景下,系统可以自动紧急转向避障,无需人先打方向盘触发。同时还业界首发,实现从公开道路到园区道路,从园区地面到地下车位的全场景贯通。

只是,这些具体的功能是否丝滑顺畅,能否能够真正实现,以及多久能够实现,还都是未知数,是不是“体验的最好”,也要等上车之后才能见分晓。但是在此之前,从可以看到的数量来衡量,在训练数据和迭代速度上,小鹏还是交出了一份「远超同行」的成绩。

在算力和训练数据方面,华为介绍,其云端学习训练算力达到3.5EFLOPS,每天训练数据量超3000万公里,半年实现3倍增长,模型每5天迭代一次。小鹏则是基于折算10亿+里程的视频训练、超646万累计公里数的实车测试、超2.16亿累计公里数的仿真测试,能够做到“2天迭代一次”,在未来18个月内智驾能力提升30倍。而特斯拉在此前给出的数据是每两周迭代升级一次。

同时,为了持续进化,小鹏汽车还表示在今年将投入35亿元用于智能研发,并新招募4000名专业人才,今后每年还将投入超过7亿元用于算力训练。

2020年,一些来自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在一篇论文中提出,研究和开发工作显著增加,但每个研究人员的生产效率下降了。换句话说,时间和金钱换来的东西越来越少。而现在每一次技术进步翻倍,所需投入的研究努力是之前翻倍的四倍。所以虽然后面的追赶者越来越多,但小鹏在研发的道路上一直没有放慢步伐,甚至还要比别人跑得更快。

“一次史诗级的更新”

虽然小鹏在技术上的投入令人敬佩,但略显残酷的是,技术与销量并不能完全划等号。毕竟“甩开友商两代”对于消费者而言,只是看不见又摸不着「谈资」,真正实用更好用的功能,才会有存活之道。

4月,理想和问界的交付量都超过2.5万辆,蔚来和零跑也交付了超过1.5万辆新车,而小鹏的交付量仅为9,393辆。尽管与前几个月相比已经呈回升的态势,但与「友商」们相比,仍然落后不少。

于是在本届AI DAY上,小鹏让出了大量时间介绍应用于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AI天玑系统。小鹏汽车智能体验负责人于桐称,“AI天玑系统可能是一次史诗级的OTA升级”——新增1000+个功能,5000+个体验优化,并且面向所有在售车型陆续推送(5月20日20:00起开始,小鹏X9/G9/P7i/G6全量推送,小鹏P7车型将在Q3开启公测,小鹏P5/G3i/G3车型将在2025年Q1开启公测)

AI天玑系统主要体现在AI小P、AI司机和AI保镖三大核心功能。其中升级最为明显的是AI小P和AI司机。与此前的语音交互系统相比,AI小P具备更高级的理解能力和需求推理能力,且不再需要唤醒词。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开空调,你可以直接对它说“我有点热”,小P便可理解是否需要打开空调。或者你也可以提出“我将小憩片刻,20分钟后唤醒我”的需求,小P也会在约定时间提供服务。

AI司机则指的是行业首个量产的“点到点”记忆领航泊车。只需要用户自己开一次,系统便可生成定制化的驾驶路线,为用户提供全程辅助驾驶体验。单个用户最多可以储存10条记忆路线,每条路线最长可达100公里。

同时,针对各种泊车难题,小鹏也推出了AI泊车,可泊入车位提升3倍,泊车速度提升50%,侧方位、断头位等复杂刁钻车位也可一把到位。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中,我看到了一张技术生命周期的演进图。曲线显示,技术可用性的高峰,正是运营和支撑的阶段。

而回顾小鹏这一路的发展,似乎一直在扮演着运用和支撑的角色。无论是最早的全球首个可遥控全场景泊车,还是首个激光雷达量产车型的上市,再到如今面向所有车型,无差别的进行AI系统更新,一次次将技术可用性推向了更高峰。

而等到6月份,MONA系列首款车型亮相之后,小鹏距离「AI智驾全球开创者及普及者」的愿景,也势必将再近一步。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