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行业丨“大跃进”造车惹争议, 压缩新车开发周期夺先机?

小米汽车创始人雷军是会整活的,近期的一场直播就带来了不少话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一段爆料。雷军表示:“(SU7)这个车队目前还在测试,我们希望把这一批车跑到15万、20公里,跑完整个生命周期,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此段爆料一出,迅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很多网友质疑,已收10万订单的小米SU7仍在路测阶段?再加上小米SU7近期事故频发,不禁让人生疑,难道汽车要从耐用品变成快消品?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惨烈的价格战,各大车企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降本。在这个普遍急功近利的时代,许多车企在研发过程中往往会选择“大跃进”。虽然他们在产品推广速度上可能领先于竞争对手,但却不得不放弃一些产品质量验证的环节。如果车企造车都停留在比拼速度的阶段,消费者肯定会对于产品质量产生担忧。

网友误解雷军讲话,但车圈浮夸是事实

针对网上的舆论,小米汽车官方很快给出了回应:在小米SU7 Pro直播中,雷军提到“15—20万公里”、“全生命周期”,指的是小米SU7在标准测试车辆之外,投入了100辆测试车进行的全国公共道路测试。小米SU7在发布前的测试里程已超过540万公里。

截至5月19日,小米SU7测试车总累计测试里程更是达到近700万公里,目标是跑到1100万公里。在发布后仍然坚持大规模的道路测试,在行业内是十分少见的。

不过,雷军说行业内没有如此大规模的测试,其实完全是在营销用户,比如大众、丰田等传统车企都是非常注重车辆的耐久性测试的。他们新车量产之前,都会到沙漠、雪地以及各种严酷条件的地方进行车辆的测试。比如上汽大众为了测试极端温度对车辆性能和零件老化的影响,在新车上市前将其运输到黑河试车场和新疆吐鲁番试车场进行测试。

众所周知,造车是一件非常复杂且费时间的事情。一台车从无到有,大概要经过立项、概念、开发、生产以及验证测试这几个阶段。其实光看名字就知道,相比前面几个阶段,后面的验证测试环节是比较占时间的,包括各种不同工作环境下的测试等,这也成为最有可能被车企缩短时间的部分。

不愿花“冤枉钱”,受伤的还是消费者

在任何一款新车量产上市前,大部分车企都会投入几十辆甚至上百辆试验车,到全国各地极端环境下走一圈。但在车市加速“内卷”的当下,车企产品推出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销量表现。于是,车企想方设法地缩短新车开发周期。

不过,开发周期越短,风险就越大。花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新车型的开发,可能会对验证工作造成一定的压力,导致某些质量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如今很多车企把新车落地速度几乎提升至比肩智能手机的频次。有数据显示,传统燃油车时代开发一款新车需要3至5年的时间,现如今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周期已经被大大压缩为30至40个月。

当前,一些造车新势力为了快马加鞭搞出新车开卖,一直在压缩产品验证流程,让用户充当“白老鼠”。这种“投机取巧”行为,不仅会扰乱正常的购买决策,还会劣币驱逐良币,无论从哪个角度,最终影响的都是消费者利益。

不过,一味对研发周期的执着也未必百利而无一害。传统车企如果不选择变通,会直接导致其产品的竞争力削弱。据悉,大众汽车正在计划将整个开发和生产周期从50个月缩短为36个月。大众声称这一变化“并不会牺牲质量或安全性”。

显然,造车新势力的开发车型速度,给了传统汽车厂商很大的压力。他们开始意识到研发周期太长,也要改变过去的研发方式减少研发成本、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总之,传统车企也好,造车新势力也罢,对造车客观规律都要尊重,传统车企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也要摒弃自己的劣势,包括优化工作流程等。造车新势力也要符合产业规律,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仍是要坚守的底线。

当卷成为了汽车市场的关键词后,各车企为了尽可能抢占市场,会不得不加快产品投放速度,以图获取“先发优势”。但汽车行业是需要坚守长期主义的行业,所以车企还是要将安全、品质、可靠等作为造车的底线,严格把握研发和生产流程,守护消费者权益。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