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苦等一年后提交注册,慧翰股份对上汽集团依赖难解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左星月

编辑 | 蛋总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下半场,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渗透率不断提升。同时产业链上游的存在感越来越强,相关企业的动作也备受关注。

5月27日,慧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慧翰股份”)申请深交所创业板IPO审核状态已变更为“提交注册”。

事实上,慧翰股份此前曾谋求在科创板上市,并于2020年8月过会,但在2021年3月终止了科创板的注册。

转战创业板后,慧翰股份于2022年7月15日获受理,2023年6月1日首发过会,几乎一年过去,公司终于提交注册。

IPO之路波折的背后,慧翰股份依赖大客户上汽集团研发费用较低、产能利用率不足仍募资扩产等情况颇受市场质疑。

此情况下,提交注册的慧翰股份,后续能否成功上市,上市后的表现又会如何?

1、股东即大客户,对上汽集团依赖性较强

深交所的两轮审核问询函,揭开了慧翰股份所面临的困境。

首轮问询中,深交所就要求公司说明前次申报撤回原因,是否存在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情形等。

慧翰股份在回复中表示,前次申报撤回主要系申报时公司收入和利润规模均相对较小,主动撤回了申请材料。

资料显示,慧翰股份是一家致力于为智能汽车及产业物联网客户提供智能网联解决方案的科技服务商,主要从事车联网智能终端、物联网智能模组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还为客户提供软件和技术服务。

前次申报时的报告期为2017年-2019年。截至2019年末,公司营业收入为2.76亿元,归母净利润为2518.27万元。

2020年-2023年,慧翰股份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65亿元、4.22亿元、5.80亿元和8.13亿元,同比增长-3.64%、59.05%、37.53%和40.18%。

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719.42万元、5919.64万元、8562.61万元和1.28亿元,同比增长7.99%、117.68%、44.65%和48.99%。

(图 / Wind(单位:亿元))

由数据可以看出,2021年,慧翰股份营收突然同比大增59.05%,此后,公司业绩稳定增长。对此,慧翰股份解释称主要是车联网智能终端销售收入同比增加所致。

2021年,慧翰股份车联网智能终端销售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77.81%,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74.99%,而车联网智能终端的最终核心买家为上汽集团,因此,慧翰股份的业绩发展离不开上汽集团的助力。

招股书显示,慧翰股份的主要客户群体包括上汽集团、奇瑞汽车吉利汽车等国内整车厂,德赛西威宁德时代等整车厂一级供应商,以及Microchip、Sierra等物联网产业链知名企业。

2020年-2023年,上汽集团均为慧翰股份的第一大客户,销售金额分别1.15亿元、1.83亿元、2.59亿元和3.1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3.40%、43.35%、44.63%和38.77%。

(图 / 慧翰股份招股书)

很明显,从2021年开始,上汽集团对慧翰股份的采购额突然大幅增加,占比连续三年皆超过40%,由此也带动慧翰股份的整体业绩提升。

首轮问询中,深交所要求慧翰股份结合对其他客户销售稳定性情况、新客户及新产品开拓情况等,分析说明对上汽集团是否存在重大依赖。

慧翰股份表示对上汽集团占比较高是由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格局和汽车行业特性导致,公司列举了2021年至2023年数据以自证,对上汽集团的主营业务收入、毛利占比均未超过50%,不存在重大依赖。

虽然从数据端上,佐证慧翰股份并不存在重大依赖,但难以改变的是,上汽集团为慧翰股份关联方的事实。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期初,上汽集团控制的上汽创投持有慧翰股份10%的股份。

2021年7月20日,上汽创投与慧翰股份实际控制人陈国鹰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将持有的350万股股份转让给陈国鹰,转让价格为7元/股。

2022年2月增资过后,上汽创投持股比例缩减至2.85%,为公司第五大股东。

(图 / 慧翰股份招股书)

虽然上汽创投减少了对慧翰股份的持股比例,但上汽集团既是公司大客户,又是公司股东的“双重身份”仍然难以忽视。因此,慧翰股份与上汽集团的关联交易的公允性,还需进一步关注。

事实上,大客户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是监管层对拟IPO企业是否符合上市要求的重要评判标准。

当前,慧翰股份对上汽集团的高度依赖关系,其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值得观察,后续如何摆脱对上汽集团的依赖,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是公司此次IPO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

2、募资扩产合理性存疑

与业绩高速增长不同的是,慧翰股份本次募资项目合理性深受质疑。

招股书显示,本次慧翰股份拟募集资金7.13亿元,其中2.41亿元用于智能汽车安全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2.1亿元用于5G车联网TBOX(Telematics BOX,车载信息交互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2.62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图 / 慧翰股份招股书)

从投资项目看,智能汽车安全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是慧翰股份进行新开产的开拓,公司拟丰富产品矩阵,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5G车联网TBOX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则是用来打造新一代具备v2x(Vehicle to Everything,车路协同)能力的智能终端。

「子弹财经」注意到,公司募资项目质疑之一在于,公司现有的产能利用率并未饱和。

查阅招股书发现,2021年-2023年(以下简称“报告期”),慧翰股份现有的车联网智能终端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52.79%、64.86%和63.74%;物联网智能模组的产能利用率61.72%、65.87%和86.24%。

此外,报告期内,公司综合产能利用率也只有61.21%、65.78%和84.38%。

(图 / 慧翰股份招股书)

即使2023年综合产能利用率同比增加18.6个百分点,慧翰股份也并未达到满产状态。现有产能利用率都不充分的情况下,慧翰股份募资扩产且新产品的利用率令人疑惑。

质疑之二在于,在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上,公司拟投入募集资金2.62亿元,其中2.04亿元都用于在福州市购置研发楼,剩余5821万元用于购置设备、软件以及配套实验室。

对此,深交所要求慧翰股份说明募集资金用于房产购置的融资必要性,相关房产是否存在租售计划,是否涉及募集资金变相用于房地产开发情形。

慧翰股份解释称,公司已就募集资金使用以及购置房产用途事项出具了专项承诺,公司及其子公司主营业务不涉及房地产业务,也无房地产业务相关经营资质。

值得注意的是,慧翰股份本身不涉及房地产业务,但公司控股股东国脉集团、实控人陈国鹰与福建国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脉房地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招股书显示,国脉集团直接持有公司2362.50万股,占总股本的44.91%,为控股股东;陈国鹰直接和间接通过国脉集团合计控制公司82.58%的股份,为实际控制人。

(图 / 慧翰股份招股书)

企查查显示,国脉集团持有上市公司国脉科技(002093.SZ)4.72%的股份,国脉科技则100%持股国脉房地产。同时,国脉科技的实际控制人为陈国鹰及其配偶林惠榕。

(图 / 企查查)

也就是说,慧翰股份实际控制人陈国鹰通过国脉科技间接控制了国脉房地产。

可见,通过股权穿透,慧翰股份对于部分募集资金是否变相用于房地产开发的质疑回答仍不到位。

此外,公司新增产能能否被消化存在不确定性,公司募资是否合理,还需慧翰股份的进一步解释。

3、研发投入远低于同行

尽管慧翰股份拟建设研发楼,但「子弹财经」注意到,公司在研发投入不足,并且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力公司产品的竞争力。

报告期内,慧翰股份的研发费用分别为3286.75万元、4191.35万元和5418.32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79%、7.23%和6.66%。

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均值分别为15.28%、22.64%和19.45%,远高于慧翰股份的研发费用率。

(图 / 慧翰股份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慧翰股份的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148人、168人和219人,占公司员工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52.86%、51.69%和55.58%。可见,公司半数员工都是研发人员。

(图 / 慧翰股份招股书)

虽然慧翰股份研发人员较多,但研发投入上的不足,也在专利上有所体现。

招股书显示,截至签署日,慧翰股份的已取得55项专利、76项软件著作权;其中,专利包括13项发明专利、4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

从含金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来看,13项发明专利中,有8项是在2019年之前获得,8项中更是有4项在2012年获得,可谓历史久远。

而近年来,慧翰股份的发明专利更是“颗粒无收”,招股书显示,公司2020年获得1项发明专利,2021年-2023年期间则毫无所得。

而目前,公司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慧翰股份的车联网智能终端、物联网智能模组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网联汽车和汽车电子等汽车相关领域,车联网智能终端产品包括车联网TBOX和eCall终端。

根据佐思汽研数据,2023年,中国乘用车TBOX装备量为1642.7万辆,结合国内乘用车销量数据,可测算出2023年,我国乘用车TBOX渗透率为63.03%。

截至2023年,慧翰股份车联网TBOX于国内乘用车市场占有率为5.59%,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8.78%,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并不突出。

(图 / 慧翰股份招股书)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越来越多的厂商进军新能源汽车的TBOX领域。

比如兴民智能的带v2x功能的车载终端、5G+V2X TBOX车载终端等产品已实现量产。外资车及合资车的TBOX供应仍被博世LG电子法雷奥等国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垄断。

整体来看,慧翰股份同时面临国内企业和国际厂商的竞争压力。

目前,慧翰股份所深耕赛道对技术研发的高要求显而易见,尤其是汽车客户纷纷奔赴无人驾驶之时。慧翰股份若想稳定业绩,显然需要基于市场需求,加快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构筑更强大的产品竞争力,否则在未来的竞争中将难以生存。

*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